新闻资讯


NEWS

煤制油是什么油?煤制油的用途有哪些?

2023-07-27


煤制油(Coal-to-liquids, CTL)是以煤炭为原料,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,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。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,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,并脱除硫、氮、氧等原子。具有对煤的种类适应性差,反应及操作条件苛刻,产出燃油的芳烃、硫和氮等杂质含量高,十六烷值低的特点,在发动机上直接燃用较为困难。费托合成工艺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制备烃类化合物的过程。合成气可由天然气、煤炭、轻烃、重质油生物质等原料制备。根据合成气的原料不同,费托合成油可分为:煤制油(Coal-to-liquids, CTL)(生物质制油 Biomass-to-liquids, BTL)天然气制油(Gas-to-liquids, GTL)。煤的间接液化首先把煤气化,再通过费托合成转化为烃类燃料。生产的油品具有十六烷值高、H/C含量较高、低硫和低芳烃以及能和普通柴油以任意比例互溶等特性。同时,煤制油CTL具有运动粘度低,密度小、体积热值低等特点。

煤是固态的大分子,含有大量相互连接的苯环结构,氢/碳比例较低,还含有氧、氮、硫等杂原子;而石油是分子量较小的液态物质,主要是烷烃、环烷烃和芳烃,氢含量较高。把煤变成油,被形象地称作煤的液化,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将煤原本的分子结构打碎,拆分成较小的分子、提高氢含量并去除杂原子。依据打碎和重组方式上的不同,实际的煤制油过程可以分成两大“流派”——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。从直观上理解直接液化的过程的话,就是通过化学手段把煤中的大分子直接“劈”成合适的大小,从而得到液态的碳氢化物——油。

要实现这个目的,高温是最容易想到的方式。这种方式被称作煤的干馏,也就是把煤在隔绝氧气的情况下高温加热,部分化学键断裂,得到液态的分解产物。然而,在高温加热过程中,碳原子也会倾向于“甩掉”氢原子,自身缩合在一起,得到大量固体物质——焦炭,以及大量小分子的气态物质——焦炉煤气(主要是氢气和甲烷)。也就是说,干馏法得到的液态物质的产率很低,更多地被作为提取苯类物质的化工原料,无法满足对液态燃料的大量需求。在工业上,煤干馏的最重要产品是焦炭(例如用于高炉炼铁),因此这个过程被称作煤焦化/炼焦,而不是作为煤制油的主要手段。若要更高效地打断碳碳键,避免煤的分子缩合,同时提高氢的含量,就需要在反应中额外引入氢气,让氢插入碳碳键中,从而把煤的分子结构打碎。这就是煤直接液化的机制。

煤液化的产物经过蒸馏分离和进一步的加氢处理,得到满足汽油、煤油、柴油等成品油成分和性能的油品。氧、硫、氮等杂质则在一次次加氢过程中被转化为水、硫化氢和氨而脱除,最后得到高质量的油品。 而间接液化,就是煤先经过彻底“打散”成小分子的气化过程,再转化为液态物质
       与普通石油相比,煤制油产品的分子组成更加单一。直接液化得到的油品保留了煤的基本结构特点,富含环烷烃(由煤中的众多苯环分解、加氢得到),而间接液化得到的油几乎全是正构烷烃(费托合成是以CO为碳源,碳原子一个接一个加到碳氢分子上,形成一条长碳链),这就为深加工和特殊场合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。煤制油作为燃料,具有比重大、体积热值高、高氧化安定性等特点。通俗讲,就是能装载得更多、燃烧效率更高、更加安全。

五洋专注溶剂领域30年,见证了溶剂油领域从石油基到煤制油的演变,随着客户群体的积累,也日益了解溶剂油在各行业内的应用。